原标题:良性警民关系来自理性与克制 最近一段时间,涉及警察的热点事件比较多。从雷洋死亡事件,到深圳女孩逛街被警察强制传唤等,无一不引发舆论风暴。而最新的事件,则是东莞一男子误入执法区,且未带身份证,而被打断7根肋骨。给人的错觉是,警民关系从未如此尖锐对立。 客观地说,最近这些涉警事件中,个别当事警察的恶劣言行,与自身的职业要求差距太大,受到公众的谴责,受政纪国法的处罚,是为必然。 如今,公共舆论空间中,虽然警民关系出了点问题,但并不代表着现实中的警民关系真的就如此紧张。 我们应该看到,警察群体仍然值得尊敬。他们24小时待命,时刻与危险和艰辛相伴,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捍卫法律的尊严,用奉献与牺牲守护一方平安。公安部有一个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93名警察牺牲,平均年龄45.3岁,其中51%的警察是猝死。在现实生活中,“有困难找警察”,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警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未真正脱节,警民关系的基本面并未动摇。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舆论空间中的警民关系紧张态势,不值得重视,而且,如果对其采取放任态度或强制打压,或许会进一步激化,并伤及现实警民关系的根基。这样的结果不符合任何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如何化解目前所谓警民关系的问题。 就公众来说,公民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看待警察执法。在面对具体的恶劣事件时,有的人可能会情绪激动,但也应该认识到,不能因此而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将个别警察的言行视为一个群体的言行,抹黑一个职业的形象。当然,公众对警权的监督,既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也是帮助警方清除害群之马。但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离不开公众理性的表达。 另一方面,来自警方的声音也应该更多克制与谦抑。在公众与警察之间,警察有着天然的强势。不仅在现实具体的执法中需要保持克制,在网络的世界中表达意见也同样需要如此。 近年来,网络上一些实名认证为人民警察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带有警察身份的自媒体十分活跃。或许这些自媒体账号不能代表官方的声音,但毕竟,其个人的警察身份,是十分醒目的标签。因此,他们的发言,自然也极易引起普通网民的注意。 比如在最近这些涉警事件发生后,当中一些自媒体出现了过激反应,不仅不能弥合公众与警察间的关系,反而因为他们的言论刺激了其他网友,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事件的进展,而非缓和。一些警察自媒体应该发声,但这种声音应该有助于警民关系的维系,而非相反。 警察与公民的关系不应是对立,而是互相依存。民众需要警察的保护,警察需要民众的配合与监督。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支撑,警察是一个国家安定的保证。道理非常浅显。 不过,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这却并非常识。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扬声器,但如何利用好表达的权利,意识到言论自由背后的公共责任,很多人和自媒体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公共发言以及媒体伦理的教育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需要良性的警民关系,至少可以先从告别各种非理性的“互撕”开始,在彼此曾经伤害的经历之上,去达成公共发言的共识与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