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做“悬空”委员(建言) 长 余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1日 20 版) “雷言雷语”很大程度是由于一些委员“悬在空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因而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么太过于空泛,要么只谈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与民生接不上轨,不接地气,得不到老百姓心底的认同 有一次跟随政协委员下基层调研,闲下来与老乡聊天,我问他,“你以前对政协了解多少?”老乡的回答让我愕然:“以前从来不知道政协委员是干啥的,这是头一回见到政协委员长啥样。” 现象虽然属于极个别,但也折射出还有一部分基层群众对于政协尚缺乏一定了解,有些政协委员离基层群众还不够近。 的确,政协委员一般都是界别的精英代表人物,协商议政的主题也大多比较“高大上”,多偏向战略性、宏观性和前瞻性。但是不是这样一来就不用深入基层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了呢?恐怕未必。 前些年,时不时各地两会上会爆出一些政协委员的“雷言雷语”,饱受舆论批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委员总是“悬在空中”,缺乏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因而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么太过于空泛,要么只谈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与民生接不上轨,不接地气,得不到老百姓心底的认同。 政协委员是界别的代言人,要想把界别群众的真实意愿反映出来,把他们的真知灼见传递出去,就必须充分察民情,听民声,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没有深入基层群众的调查研究,参政议政就没有依据,政治协商就没有根基,民主监督就没有方向。事实证明,即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委员,长久地脱离实践,也难以再提出真知灼见来。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群众最关心的,是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协委员地位比较超脱,不受地方、部门利益的干扰,不容易带偏见,看问题较客观公正,人们也往往愿意对政协委员讲真话、道实情,因此,政协委员的调查研究更容易触摸到真实情况。同时,政协委员人脉比较广,有条件也有能力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政协的优势,也是政协的特色。 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得“沉得下”,不能简单地“走马观花”做样子,多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百姓,求知于实践,不仅要做到手勤、脚勤,还要做到口勤、脑勤,多方位、多渠道地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切实掌握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基层群众的呼声愿望,真正掌握群众之所想、百姓之所急,使调研更具有群众性、普遍性,从而架起党政沟通群众的桥梁,使党政知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实际上,早在195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联系群众,向有关的国家机关反映群众意见和提出建议。政协委员的履职实践也证明,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必须知上情,但更要知下情。这样,反映的问题才能拿得准,才能拿出有情况、有观点、有质量的意见建议,参政才能参到关键处,议政才能议到点子上,政协委员履职也才能更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