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顶中介”遭根治 事业单位现降薪离职 随着中央清理“红顶中介”的不断深化,被清理的“红顶中介”机构已经感觉到了压力。“收入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一家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收入下降后,一些人已经离职了。” “红顶中介”遭遇治理 “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我们正在推进治理‘红顶中介’,正大量的清理,按照国家最近的要求,涉及190多项。”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当记者问及“红顶中介”涉及哪一类机构时,翁建荣表示,“很多都是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化经营机构。” “这些企业应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他表示。 从2015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清理“红顶中介”服务。 《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指出,国务院决定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建立“营造公平竞争、破除垄断、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指出:“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土壤。”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直指环评机制下的六大腐败问题;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 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已经完成脱钩,并且全国各地还完成了14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 2016年2月18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对于“红顶中介”问题,今年将再完成20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 “红顶中介”,通常是当地政府通过资质、认证等行政审批权的管理而形成的红利。通常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指定机构收取费用。 有报道称,房地产项目的审批需要盖100多个章,而房地产企业也多次呼吁简化审批流程。 前述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表示,目前简化流程后,参与新型小镇建设已经没有太多审批了。他同时介绍,过去去除“红顶中介”,也体现在审批权下放。 特权消失后降薪 “我们已经明显降薪。”南方某省一家地质研究机构人士向记者抱怨道,“降薪三分一左右。” 该人士所在的机构属于有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具有参与建设项目某项安全评价的资质,很多省内建筑项目都需要其进行评价。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文件中看到,建设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评价报告,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价。曾经涉及的安全评价的机构明显不再参与。 目前,其收入已经回归至正常标准。“从今年一月开始降薪的,目前只看到一月的工资条包括三项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级别工资。” 该机构目前属于事业单位,被“削权”之后,一般科级人员的收入是3000多元。 数据显示,其所在城市的年人均收入为30000元左右。 前述人士认为这一收入不足以支撑其支出。“因为去除‘红顶中介’将是常态,所以大家对未来收入改善比较悲观。”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销额较去年增长3.5%,而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速也放缓至25年来的新低。 “我们也一直推行一项政策,鼓励大家创业。”前述人士表示,“一些年轻人已经辞职创业去了。” “尤其是大量聘用制的人员,辞职了很多。”他同时透露,“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工作,其实就是降薪后,工作量又增加了。” “红顶中介”将融入市场竞争 记者与北京等中大型城市环境类事业单位人士处了解到:“北京早就展开了‘红顶中介’的清理,管理已经非常规范。” 此外,一位在政府机构从事薪酬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薪酬管理也非常规范,如果出现降薪,肯定是过去的管理不规范遗留的问题。”2015年,发改委曾经多次表示,要简化审批流程,严查“红顶中介”乱收费的现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规范收费管理,继续做好涉企收费检查工作,集中清理规范政府电子政务平台收费,严查‘红顶中介’乱收费的现象。”发改委人士表示。 为了减少审批流程,发改委甚至在办公地地点的西侧建成了政务大厅,力图一切审批的透明化,并持续推进审批权下放。 不久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透露,今年将再有200家环评机构脱钩。“我讲的脱钩是彻彻底底的脱钩,人员完全脱离,财务全部脱离,没有任何资产方面的联系。我们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红顶中介’问题,避免出现一个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从而保障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的要求,2016年底“红顶环评机构”将全部退出环评市场。脱钩后,环保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 而这是否意味着部分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运营的机构存在着经营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