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三军大会师》,蔡亮、张自嶷绘 原标题:82年前的今天,红军胜利会师!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 踏上“战略转移”之路 1936年10月9日 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到达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 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 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这段征程艰苦卓绝 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路 各路红军行程总和约65000里 共途经15个省份 遭遇600余次战役战斗 跨越近百条江河 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位于甘肃会宁县的红军会师塔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这场斗争意志坚定 在中央红军耗时368天的长征途中 仅有44天可以休息 平均行军364里才能休整一次 日均行军74里 平均每天都有1场战斗 突破了10个地方的封锁包围 这一路上鱼水情深 忘不了 群众唱着《十送红军》 将战士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油画《送别》,靳尚谊绘 强渡乌江 百姓给红军当向导、当挑夫 大渡河的船工 冒着枪林弹雨 将红军勇士送到对岸 翻越大雪山 百姓提供了行军的路线和诀窍 拿出了仅有的辣椒和生姜…… △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古基家首领小叶丹,杀鹤饮血结拜兄弟同盟 这场胜利牺牲巨大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 红二十五军在内的30万长征大军 最终到达陕北的仅仅3万余人 中央红军 从瑞金出发时的8.6万人 到抵达陕北时的6500人 平均每前进1公里 就至少有3名战士倒下 平均每13个参加长征的将士 只有1个活着到达目的地 然而,正是这样一批人 他们改写了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无名烈士纪念园一角 这支队伍年轻有为 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 确立领导地位的毛泽东 才刚刚度过他第41个生日 △油画《遵义会议》,388×223厘米,1977年,彭彬绘 大量年轻人担任了红军的高级职务 29岁的王稼祥 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36岁的聂荣臻,红1军团政委 30岁的左权,红1军团参谋长 37岁的彭德怀,红3军团军团长 28岁的杨尚昆,红3军团政委 而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 这一年才19岁 ...... 红军二十二勇士 从敌军拆掉了木板的泸定桥铁锁链上 爬过敌人的枪林弹雨 突破围追堵截 成功将几万红军送进川北 △油画《飞夺泸定桥》,130×180厘米,1957年,刘国枢绘 就算衣难御寒、鞋不暖脚 红军战士硬是靠着嚼生姜辣椒御寒 翻越了海拔接近五千米 当时的飞机都飞越不过的雪山 △这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就算危险丛生、弹尽粮绝 他们靠着一步一探路 靠着挖草根,嚼皮带 穿越过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的茫茫草地 △油画《过草地》,张文源绘 我们不会忘记 军需处长把最后一件棉袄留给战士 自己却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我们必须记得 宣传员在茫茫沼泽里 用体温贴身保存下来七根干柴 留下生命的希望 △国画《大会师》,1976年,李宝林、周顺恺绘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在长征即将开始之际 却无消极悲观失望之态 反而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这是红军走过的水草地(四川西北)的资料照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纵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 在乐观的革命者眼中 却是绝处逢生的机遇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七律·长征》毛泽东 面对远征之艰难 乐观的精神让革命者保持了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不迫风度 最终迎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 胜利结果 △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克关夺隘,绝处求生 长征,造就了无坚不摧的队伍 力挽狂澜,拨正船头 长征,形成了众望所归的领导集体 冲破教条、实事求是 长征,翻开了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82年前 红军长征队伍 凭借着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 最终走向胜利 82年后的今天 我们依旧怀着 为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