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很愤怒。 一条总投资近16亿元的扶贫公路被偷工减料:隧道内原设计中的“双层钢筋”,施工后竟然变成“单层钢筋”,被要求整改,却敷衍了事,刷层涂料就算完事儿。 事发地在甘肃,折桥通往达川的公路上的考勒隧道。 图注:2011年10月30日凌晨4时,随着最后一声炮响,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顺利贯通。 媒体找到公路局,公路局称管不了;找到交通厅,交通厅却称应该去找交警,甚至给出这样的处理结果——上面领导说这个事情,已经接待完了,想待着就待着,不想待着就走,找公路局也行、找别的单位也行。 劣质工程令人发指,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推诿扯皮更是让人寒心。 隧道中随处可见的裂痕,将甘肃推上了风口浪尖。对此,长安君有三句话不吐不快—— 老百姓被摆在了哪里? “要想富,先修路。”对老百姓来说,这条路不只是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更是一条象征着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路。 甘肃折达公路,经过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出门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 有了它,闭塞的山路与通达的城市将一脉贯穿,将城市的资源带回来,将山村的资源带出去。 图注:它打通了“黄河三峡”—刘家峡、盐锅峡和八盘峡三座水库的交通瓶颈,也是当地居民前往兰州和青海的快速通道。 在精准脱贫的关键时期,本该是老百姓的“富裕路”,却成了“危险路”;本该是惠及民生的扶贫工程,却成了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荒诞戏码。 过去5年里,中国一共有近6800万人脱贫,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800多亿。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这是因为党和政府把百姓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扶贫,直接关系到数千万人民的福祉,经不起、也容不得糊弄和折腾。人们愤怒的根源,不只在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傲慢的态度,而在于他们没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把百姓放心上的人,百姓也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信任的建立不在一朝一夕,只有用情于民、汲智于民、回馈于民,方能取信于民。工程有了裂缝,或许可以补救;但若失去了民心,必将被历史遗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终坚持以民心为贵、以民生为重,始终重视民心、尊重民意、顺应民愿,努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条投资16亿元的公路,存在重重问题,竟然还能通过层层监管、完成验收;被举报、调查之后,刷刷涂料就算整改完了。 这样不作为的现实让百姓不寒而栗。正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积弊甚深、顽固复杂,才让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经过媒体的曝光之后,甘肃省终于正面回应问题。媒体报道,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就此事作出批示: “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为不尽责、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严重的案例,发生在三令五申要求转变作风、不推诿扯皮、正确对待各方监督的现在,必须严肃问责,责成交通厅党组立即安排查验现场,全面整改路隧问题,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检查,省监委启动问责程序,省政府正式函复央视,表明我省态度,诚恳接受监督”。 很多人不禁想到了去年甘肃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当时甘肃先后处理了100多名党政干部,被党中央、国务院批评接连通报批评,就是因为少数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 然而伤疤还没好,有人就忘了疼。祁连山的教训为什么没有引起他们的警醒,令人深思。 它也让我们明白了,脱贫攻坚,攻的不只是贫困之坚,还有作风之坚。倘若扶贫工程、民生工程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各部门都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那无疑是自毁长城、动摇执政之基础。 当然,一个负面问题的暴露,不会掩盖甘肃过去一年多来修复政治生态的宝贵成果,也更加激发了甘肃干部群众净化政治生态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的坚定决心。 4月3日上午,甘肃省再次做出回应: 针对折达公路安全隐患问题,甘肃省委坚决、彻底、迅速整改折达公路问题;要严肃追责问责,责成省政府组成问题调查暨整改工作组,会同省监委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对已建和在建公路、桥梁、隧道等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每一项工程成为放心工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离脱贫攻坚目标实现期限越近,任务越艰巨,越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脱贫攻坚,不是涂脂抹粉、摆摆盆景就可以过关的。对作风不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甚至搞腐败的,要毫不客气的坚决的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这再一次说明,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法治的利剑不能形同虚设 经4月1日曝光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紧急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决定成立调查工作组,立即赶赴现场彻查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背后的违规违纪腐败问题及工作作风问题,对曝光的工作不实、推诿扯皮的6名相关人员进行停职调查等。 但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仍有很多疑惑待解。 不开公开、不透明、不接受监督、不遵守规则,成为问题滋生的温床,这往往也是腐败发生的场所。从央视的调查可以看出,施工单位、管理部门、监理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均层层失守,让这条投资16亿元的公路成了豆腐渣工程。 这不仅让人怀疑,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节省”下来的钱去了哪里?这些机构部门之间有没有利益关系?扶贫建设资金使用合不合理? 自然,解决这些疑惑,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下拨到基层,扶贫资金领域的腐败风险逐渐上升。从近几年通报的案例来看,截留挪用、贪污、虚列项目、“吃回扣”等都是惯用手段。 曾经有一个县,因综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项目而申领的1000万元财政资金,从项目招标到项目验收,在经过六层“拔毛”后,其中677.99万元涉嫌被骗取,“拔毛率”高达68%。 所以作风问题只是表象,根源在于缺乏法治精神。多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也完善了各种制度,比如全国各地都建立起规范的建筑有形交易市场,对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等。 也就是说,规范工程承发包,杜绝腐败,我们素来不缺法律,不缺乏制度,也不缺监管部门。 因此,扶贫路上,必须高悬法治的利剑,让法治成为扶贫的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