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莹编辑岳三猛)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解放军报》刊发了许世友上将的长孙女许道江追忆母亲杨定春的文章《将门家风》。 文章讲述了杨定春对丈夫许光无怨无悔的支持、对长辈的侍奉和照顾、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许道江在文中深情呼唤:“我们一定传承好家风,这才是对您最好的告慰!”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许道江的父亲许光,为许世友上将的长子,系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原型。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三度放弃晋升机会,主动转业到基层为家乡建设立下了大功。 (许光与杨定春) 许光之妻住院期间仍宽慰子女 出生于1968年的许道江,系许世友的长孙女、许光之女,毕业于北京军医学院,系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曾任二炮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大校军衔。 据悉,许光四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由许世友亲自取的。许世友给他们兄妹四人统一改名“昆、仑、江、海”,寓意深远,是希望男孩似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女孩似江海一样心胸宽广。 在《将门家风》一文中,许道江称,“母亲寿终80虚岁。”其此前的文章曾透露,母亲杨定春出生于1939年。杨老夫人因肺心病长年住院,但从来没有让子女去医院照顾。 2013年,许道江的父亲许光去世,对杨老夫人的打击很大,但她仍以坚强、淡定宽慰了子女失去父亲的悲痛,使他们从茫然无措中重拾力量,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 许道江回忆,“去年,我被组织上推荐到国防大学深造,母亲很高兴,每次给她打电话,她都说不要特意来看她,她在医院被照顾得很好。” 文中还讲述了许道江的母亲爱岗敬业,对丈夫无怨无悔的支持、对长辈的侍奉和照顾,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 许母一生都矢志教育事业,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且极为敬业。许道江回忆,因母亲的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我放学了,她还在上课,有时就把我也带到高年级的课堂,让我坐在最后一排,一直等她上完课。放学回家后的母亲还要为兄妹四人买菜做饭,晚上仍坚持到学校批改作业。” 在教学上,许母也格外的用心。有一次,学生的珠算课算盘不够,“母亲把我的借给其他学生,我没有学会算盘,考试不及格。”事后,父亲埋怨母亲,母亲无奈地说,先让别的学生学吧,反正我以后能在家教他们。 妻子患病,丈夫照顾20多年 杨定春不仅热爱自己的事业,对于丈夫的工作也无无怨无悔地支持。 作为共和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许光曾历任海军北海舰队战士、航海长、舰长。36岁那年,他放弃繁花似锦的前程,从海军调任县人武部普通参谋,为的就是替父行孝,回乡照顾奶奶。 杨定春有过随军的梦想,但丈夫回来了,不愿再回部队,她坚信丈夫一定有他的道理,丈夫的决定就是她的安排。 许道江说,父亲人生道路上的每次重大抉择,从替父行孝,到多次放弃提升的机会扎根家乡,再到去世前提出将一生省吃俭用的二十万元捐给家乡建设,都离不开母亲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母亲无怨无悔的支持,才有父亲48年扎根革命老区的默默奉献。 (许光晚年) 而在孩子们眼里,严厉的父亲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杨定春在50来岁时就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发作时,生活不能自理。20多年来,许光一直细心地照顾妻子。 杨定春的堂弟杨定根有一次去看望生病的姐姐,见姐夫正在洗衣服,炉子上还煨着汤。杨定根十分惊讶,他没有想到他心目中的英雄还会干这些家务。姐姐告诉他,自己生病的时候,都是许光帮着洗澡、洗脚。 作为许世友将军的儿媳,杨定春也一直受到他的厚爱。1975年,杨定春得了一场大病,当地无法诊治,从未开口提过要求的许光,专程向父亲说明妻子的病情。许世友立刻同意到广州治疗,并亲自嘱咐原广州军区总医院尽力救治。后来儿媳很快康复,许世友还用自己2个月的工资共500元付了医疗费。 许光三度放弃晋升机会
作为开国上将长子,许光虽然没有父亲惊天动地的经历,但他的人生中也有不少传奇。代父尽孝回到家乡新县后,在40多年的工作中,许光为家乡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解决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曾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半点私利,已成为许光一生没有逾越的“清规戒律”。但为了家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他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来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很认真对待。 (许世友与许光) 许光还曾三度放弃令外人眼红的“进步”机会:在他回到新县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曾经服役的海军部队让他重返军营,他谢绝了;1982年,省军区拟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他却主动提出转业;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的一位领导调许光到军区机关工作,也被他婉拒。 1987年,许光凌晨接到暴雨警报,紧急赶往出现险情的几个乡镇,路上遭遇车祸,汽车猛地陷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经过十多天抢救,许光头部缝了30多针才脱离生命危险。伤情稍有好转,他又赶赴一线,跑遍了每个水库。 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数千名乡亲自发赶到他的出生地,为这位用一生践行了对党和人民赤子忠诚的老人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