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岁的副国级揭秘“什么最难忘” 撰文丨李岩 编辑|邹春霞 摄影|郝羿 “小川行长”又一次坐在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席上。 执掌央行15年,被外界冠以“改革先生”的周小川,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两会期间固定与媒体记者见面,回答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连续12年未曾中断。 这一次,与往年不同。 今年1月,周小川刚刚过完70岁生日。中国有句老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过完七十岁生日的周小川,和往常一样遭遇了“老问题”:会否退休。会后面对追问,他和去年一样笑着说“听不清”。(编者注:去年的现场,戳这里“周小川2017”)但在离开之前,这位爱笑的老头儿俏皮地回应了关于继任者的话题:“你猜呀”。 脱稿,轻装上阵 周小川登场后,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发现他手中并没有那个统一制式的深色档案袋。 拍照落座后,他手边除了会场准备的纸笔,再无其他材料,不但迥异于身边的央行副行长易纲、潘功胜,和前两天参加记者会的部委领导也不一样。
而这,似乎也成了周小川参加记者会的标志——脱稿回答。 因为手中没有参考资料,在回答过程中,周小川的肢体动作相对更加丰富。而他每一次摆手、转头,总能引来政知君身后“长枪短炮”的一阵阵快门“浪潮”。 周小川去年的记者会同样脱稿回答,但今天让政知君惊讶的是他的反应速度。 现场记者提问后需要翻译,周小川似乎总不记得这个环节,不止一次出现了和翻译“抢话”的情况。但这也能看出,记者提问后,周小川几乎是零反应时间做好了立刻作答的准备。 此外,或许也正因为脱稿,周小川的回答中口语化的表达比较多,让政知君觉得这并不像一场媒体问答,倒有一种和家里老人聊天的自在。
一杯水不够 周小川在媒体眼中一直是幽默和蔼的,正式开始前,摄影记者迟迟不肯停下手中的快门,周小川不得不用无奈的口气劝大家:“行了”。这句劝阻,逗笑了在场的记者和主持人。 虽然12年来,其笑容没有打一点折扣,但今天的记者会上,周小川和在场记者的互动并不多。除了点评记者“你问的问题有点多”,记者会过程中,周小川更多的时间在和两位副行长互动,他多次转过头和两位副手交流。 全场十几个问题下来,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发现和此前几场记者会相比,央行的三位行长“分工并不明确”,他们似乎更愿意合作回答:一个人回答后另外两人补充。
开场的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路透社记者,而周小川从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独自包揽:“我先说一点,然后你来补充啊”,他冲着易纲说。 多次“合作”回答中,一般都是周小川从宏观政策方面说个大概,两位副行长再具体细化阐述,而从提问者来看,这场连续第五年聚焦“金融改革”主题的记者会,吸引了更多的外媒前来参加。 即便是多有“合作”,坐在正中的周小川参与回答的问题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而他也和去年一样,是台上唯一一个把玻璃杯中的白开水喝完的嘉宾。更有意思的是,政知君看到,周小川似乎比去年的记者会更口渴,在喝完白开水后,他又端起了陶瓷茶杯。 为什么有两种杯子?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周小川等发言嘉宾到场前,会场在主席台上为每个人准备有4样东西: 1、便签纸; 2、三支不同颜色的铅笔; 3、一块白色擦手巾; 4、水,分别盛放于玻璃杯、瓷茶杯中。
△发布席上的准备 回忆职业生涯 按照人大公布的议程来看,会期倒数第二天将决定产生央行行长。 公开简历显示,周小川是江苏宜兴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他刚过完70岁生日不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我国金融系统任要职,大半辈子的经验让他成了我国金融业的“活历史”。而这也正是其敢于在众多记者面前脱稿的原因。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问答过程中,周小川多次回溯历史,一项政策的前身、一项改革的背景,他都是亲历者。谈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周小川回忆称:“中国从90年代到现在,最早提出人民币要变成一个可兑换的货币,我记得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是1993年就提出来了。” 被盖上“活历史”标签的周小川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去年谈及第三方支付,周小川特意强调“人民银行愿意拥抱网络金融科技。”
今年的记者会,当记者问及“比特币”“ICO”等新型金融产品,周小川再次表明态度:央行比较早就动手关注金融科技方面的新技术,并组织了研讨会,成立了研究所,同时进行了多方案的研究。 他还主动提及现在很火的“区块链”,“我们也很关注像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关注的监管问题,他也有爽快的回答:“不慎重的产品先停一停,有些有前途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测试、经过认证,确实比较可靠了以后再推广。” 回到行长人选决定前最牵动人心的话题,记者会上同样有记者问道:“您漫长的行长生涯中什么最难忘?”周小川的回应印证了外界给他定义的“改革者”这个标签,会上他说:“跟大家一起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做工作,向前推进,是很有幸的一件事。” 校对 | 李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