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已经55岁的他却想当兵,咋回事?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李文姬)10月11日,军报发文介绍了一位特殊的“水兵”:今年62岁,却是个7年的“新兵”。他就是我国海军海洋遥感领域顶尖专家黄韦艮。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黄韦艮给时任海军首长写了一封长信毛遂自荐,3个月后,55岁的他获准特招入伍,加入中国海军,穿上军装就被授予大校军衔。 黄韦艮说,他一生有两个重要决定,一次义无反顾选择归国,一次就是从军。而这都只有一个目的:用毕生所学推动我国海洋遥感事业腾飞。 (黄韦艮【右】) 英国月薪=国内10年 他依然放弃 1992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早期公派留英博士后,黄韦艮在以优异成绩在英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部课程学业后,面对国外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毫不犹豫选择了归国。正如他在博士论文扉页上留下的那行字一样:致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知道,当时,他在英国1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国内10年的工资。 黄韦艮曾说:“别人说我是‘海归’,我说我不是‘海归’,是回归。” 归国后,黄韦艮和国家海洋局的同行一起白手起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终于在2006年成立了我国首个海洋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长久的技术积累,黄韦艮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37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攻克了不少海洋遥感方面的前沿问题,有的还属于世界性技术难题。 然而,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他,感受到海军对海洋遥感人才的迫切渴求。黄韦艮清醒地意识到:“军队不强则国家不强!而海洋遥感正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军事领域会有极大的发展。进入这项学科的尖端研究,只有参军入伍,才能更直接有力地为祖国做贡献!” 参军换轨 当时已是院士候选人 “到部队去!到海军去!”还差几天就55岁时,黄韦艮做出了这个惊人的决定。临行前,他对曾经是军人的岳父说:“强军报国是我一生的心愿。如今,就好比眼前有一道墙,突破他,国防和海军事业很可能会迎来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我将为此竭尽全力!” 黄韦艮将自己的决心写成一封长信邮寄给了时任海军首长:“尊敬的首长,我于1992年在英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工作,一直从事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但身为百姓,我为海军所做的工作有限和受限,常因不能为海军做更多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而苦恼,我已深深地感觉到海军的现代化在召唤我,我也需要海军的遥感事业……请尊敬的首长给我当兵奉献,献身海洋国防的机会。” 三个月后,黄韦艮获准特招加入人民海军,带着国家海洋局领导“像割肉一样”的惜别之情,他离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告别国际学术舞台,告别89岁高龄的母亲,告别妻子和女儿,成为一名花甲新兵。 然而,作为国内海洋遥感领域的先驱之一,黄韦艮彼时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那时已经被推荐为了院士候选人。而此事参军,就意味着从此隐居幕后,与业界评奖、学术影响再无关系。 他坐累了站着写,站累了坐着写 如愿参军后,黄韦艮来到海军某部任首席研究员,从事海洋遥感技术与军事应用研究,直接为战斗力建设服务。入伍7年,黄韦艮带领团队先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来北京7年,黄韦艮从未开伙,用餐全在食堂。无论寒暑与周末,每晚必到办公室加班。分配的公寓房至今空置,仍住在所内的营职房。 去过黄韦艮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张办公桌,一张是坐着办公的普通电脑桌,一张是加高了站着办公的特制电脑桌。由于长期的加班伏案工作,腰椎负荷很大,为了能克服困难,他两台桌子轮着办公:坐累了站起来写,站累了坐下来继续办公。 “老师太拼、太执着了。”黄韦艮的科研助理、工程师姬渊说,虽然常常感觉被“逼疯”,但他慢慢发现“团队现在做成的事情都是黄老师最后那一点点执着造就的”。 靠着这样的拼命精神,黄韦艮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某新型系统,首次运用声学遥感,通过声波测量水体环境,对这个世界性难题取到了突破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