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 怎能虱多不痒(经济时评) 吴丹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2日10版) 大数据下的信息泄露,已不是提高个人保护意识就能预防的。必须拧紧信息传递中的每一道阀门,源头、过程、末端三管齐下。 只需手机号,就能把你的身份财产、通话记录、打车轨迹等等查个遍,甚至还能随时定位出你的地理位置。近日,媒体报道的“信息黑市”,细思恐极! 或许你会说,个人信息泄露猖獗、买卖成行成市,早就不是新鲜事。是的,从考题泄露,到垃圾短信、推销电话,再到现在更加猖獗的“信息黑市”,你我身经百战,似是虱多不痒。但要看到,移动互联下的信息泄露已呈全方位态势,一旦泄露,你我就如透明人。比如,登录各种吃喝玩乐软件的账号,需要手机认证甚至实名认证,原本分散的信息就这么被串联了起来;再比如,打车软件的行车记录,结合时间就能精确定位出你的家、单位、常去地点。 显然,大数据下的信息泄露,已不是你我提高保护意识就能预防的了。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在移动互联时代裸奔呢? 首先,提高信息留存方的管理责任。近日,公安部发布《旅馆业治安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旅馆禁止传播、出售或泄露旅客住宿信息或视频监控资料,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控信息泄露的源头,此举值得点赞。作为一些关键信息源头的互联网企业,除了第一时间查出信息泄露的原因外,还应该负起更多保护责任。 其次,信息传播平台应及时中止和阻断不法信息的传播。数据掮客通过互联网建立交易群,大肆叫卖信息,“信息黑市”的入口便是聊天、网购、电信等平台。这些传播平台应扩大关键词排查,严厉打击短信代发、群聊买卖信息等行为。同时,可加大举报途径,弥补技术缺口。 第三,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销售端的非法交易必须严厉打击。已有多部法律规定,“花钱买隐私”将构成违法行为。而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也对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希望有关部门依据法律积极作为。 当然,信息泄露也分“内鬼剧透”“黑客窃取”等形式,如何认定某一次信息泄露事件中各环节的责任,还需细致探讨。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对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开展新一轮打击整治。期待除了加强个人保护意识外,能有更多的法子治治这些非法数据掮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