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经济之困,要先挤“数据造假”泡沫 继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反馈指出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后,8月26日,中纪委公布的辽宁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报告又对辽宁点名,提到“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辽宁应“切实解决”。 中央巡视组对辽宁的“回头看”,自今年2月27日启动,至4月28日结束。而辽宁公布一季度GDP增速-1.3%,成全国唯一负增长省份,与去年一季度1.9%的增速形成“断崖式”下降。从上半年数据来看,辽宁经济增速为-1%,该数据全国“垫底”。 辽宁的困局,也是东北经济之困的缩影。在中纪委审查过后,辽宁省暴露出来的真实数据,也在意料之中:产能过剩的现状,政企难分的国企组织形式,及落后的企业管理方式,使得作为上一轮经济周期共和国骄子的东三省,在进入科技创新拉动生产力的时代有掉队之虞。而本地劳动者外流,更加剧了东北经济下行。 就经济角度看,经济周期起伏很正常,没有任何行业能永远占据风口。东三省重工业之衰,一方面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行政体制改革落后经济发展步伐的必然。而东北经济要振兴,就得正视这些问题。 本质上,经济下行本身不是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愿直面经济下行的“鸵鸟”心态,甚至搞数据造假,才是问题恶化的关键所在。得看到,中央首轮巡视中,除了辽宁,东三省还有地方数据注水问题严重。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就披露,201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注水比例为8.5%;辽宁省岫岩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表示,“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 部分地方数据造假之风尤甚,会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也会造成有些主政者主要精力从转型攻坚转移到欺上瞒下的GDP数据造假上。这显然不是好事。 对辽宁来说,数据造假痼疾带有“历史遗留”意味,现在已在矫正,但要完全挤出经济数据水分,也须完善“凡造假必严惩”的统计问责制,真正“将造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来治理”。 还要看到,数据造假也跟一直以来地方考核机制上的“唯GDP论”有很大关系。考虑到东北经济转型期特征,治疗经济下行和数据造假的双重“顽疾”,当务之急,不是依赖中央财政输血来拉升一时GDP,而是要彻底抛开“GDP至上”的考核机制和思维框架,重构地方政府的KPI考核办法,把简政放权、民生改善、转型各阶段目标实现情况等指标和实绩,作为核心考核内容。 东三省经济转型,亟须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配套,因而让政绩考核指标调整跟“政府职能转变”同频共振,既削减数据造假冲动,也促使基层政府不再像以往那样把生产要素捆绑在国企上,而是减少行政干预、给予市场更多生长空间,尤为重要。 解经济之困,振兴东北经济,就该切忌“讳疾忌医”,避免因数据造假贻误“对症下药”的时机和策略。只有挤出“数据造假”泡沫,其发展面临的才会只是转型阵痛,而非经济施策跑偏的长久之痛,东北经济才能尽早走上复苏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