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邢台洪祸:灾情非“隐情”,发布要“快准” 邢台洪祸中,涉灾信息发布上的“硬伤”,成了舆情次生灾害衍生的重要因素。本质上,灾情和抗灾救灾信息都不该成为“隐情”。 南方洪涝未过,北方多地又遭暴雨侵袭。在洪灾肆虐的情势下,邢台洪祸尤其让人揪心。洪灾重创了当地多个村庄,也让舆论在那些惊心网帖和当地官员下跪的景象中遭受剧烈冲击。洪灾无情,据@邢台发布披露,截至23日9时,邢台洪灾已造成25人死亡13人失踪。 多条生命被洪灾遽然劫夺,令人扼腕,死者长已矣,生者却很难跳脱“物伤其类”的痛感。就这起洪祸而言,要告慰逝者、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绕不开对防洪抗灾中不足的反思。这其中,尤当反思的是涉灾信息发布,包括灾前预警和灾中灾后公共信息披露的精度、准度和及时性问题。 涉灾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让各方有所准备,原本是减少损失和避免舆情次生灾害的主要路径。在2012年“7·21”时,邢台等地也受灾不轻,但因预警做得相对到位,洪水波及面和影响程度也被有效压减。 但这轮洪灾里,无论是网民最早的图文并呈式灾情播报,还是反应处在传播链末端的官方发布,都直指涉灾信息发布中存在的问题;而灾民跪地陈情、涉事官员下跪安抚这类非常规的悲情化对话方式,也是常规沟通渠道紧要关头淤塞的“不得已而为之”。 拿防汛预警预报来说,当地在19日确实通过当地媒体官微等渠道发布了雨情信息;20日凌晨1点多,还对大贤村等挨家挨户敲门提醒。但大贤村很多村民表示,听到广播时为时已晚。此次雨情确实紧急,但及时预警意在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等“天打雷了”才做反应,是否有些迟钝?预警启动跟水位实时监测、溃口警戒机制之间的及时联动,有无失效? 再就救灾和善后阶段信息发布看,从20日凌晨村庄被淹,到22日村民堵路后有人员伤亡的情况才浮出水面,当地也是距嗜命洪流已过去两天才首次公布人员伤亡消息。这段时间内为何出现信息断供,值得追问。 事实上,20日下午6时,当地官员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还表示,“没有人员伤亡”,这也刺激了很多死者家属的情绪,网上的“瞒报死亡人数说”也由此衍生。这或许表明了,防汛救灾组织体系内部信息在层级传递上的失效或不畅。还有,对于事后不少村民和当地网民质疑的“人为泄洪”,当地尽管做了解释,大贤村被淹主要是因河道变窄,导致洪水漫过河堤决口,但这番解释也姗姗来迟。 在重大灾害、突发事件面前,无论是基于减灾减害目的,还是着眼于特殊时段的舆情应对,涉灾类信息发布都应主动详尽。这不止要达到信息发布最低层次的“及时”的要求,更要实现更高阶的精细、准确,在信息面上不拘泥于某一点,而应对接民生关切,包括灾情和防灾救灾动态等,就如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前几天谈到抗“尼伯特”台风灾害时所说,“我们的信息发布,应不要让人留下想象的空间、造谣的空间”。 说到底,灾情不该是什么隐情,涉灾信息发布也当力求“快准”。邢台洪祸的发酵,就跟信息发布上的“硬伤”紧密相关。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说到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时就强调,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汛情、灾情分析研判,强化应急值守和会商分析,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把握防汛抗洪主动权。也希望涉事地方的“吃一堑”,能让更多地方在涉灾信息发布时能“长一智”。 |